罗隐此诗蜂罗隐,典型的咏物诗,托物言志。表面上说蜂这种动物,实际上说的是人。这可以结合他的生平来分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
他生于公元833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
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去世,享年77岁。
他的代表作之一,就是《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首诗表达的是罗隐对辛苦劳动的人,自己享受不到劳动成果,而不劳而获的人,却锦衣玉食的一种暗讽和厌恶。蜜蜂采蜜,就像劳动人民劳作一般。
青年时赶考,路上结识青楼女子李云英,能吟诗作赋,两人互献衷肠。但是,一别就是12年,一事无成,却才华横溢的罗隐,看到李云英依然再等他。自己是“穷困潦倒”,却得到“真爱永恒”,两人结为连理,相伴终老。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唐末黄巢起义后,就是那位吟诵了《不第后赋菊》的黄巢发动的叛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张艺谋导演拍摄过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也是借鉴了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故事。
罗隐隐居安徽青阳县九华山。55岁的时候,回到家乡,在吴越王钱镠手下,做了小官。卒于77岁,公元909年,此时中国历史已经进入到五代十国。
人生充满着坎坷,好在有李云英相伴,也是一大慰藉。
伟人圈点最多的诗人,既非李白,也非杜甫,而是那个一生怀才不遇,满腹牢骚的晚唐诗人罗隐,毛泽东共圈点他的诗歌达九十多首。
伟人曾说:“司马迂的《吏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不是因为稿费、版税才写的,《红楼梦》、《水浒传》也不是因为稿费才写。这些人是因为有一肚子火才写的。”
而罗隐“一肚子火”的诗不但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上乘。“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以蜂比喻穷苦百姓辛苦一生,挣扎一生,却难得温饱,这两句愤慨世道不公的名句就出自他的手笔。
他的《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看似颓废失意,但骨子里是对世道不公的强烈抗议。
蜂【原文】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诗文解释】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创作背景】大中十三年(859)底,罗隐至京师考进士,考了许多年,都没中第,史称“十上不第”。诗人对当时的考试制度、朝廷很失望,在这样的情绪下,看见人民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与部分朝廷官员不劳而获这样相对立的情景而产生愤满。这大致是罗隐作出这首讽喻不劳而获者的《蜂》的原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