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正文

中国数学家的故事有哪些

hezhisheng026 热点资讯 2022-11-30 15:35:02 126 0

成为一名清华大学教授需要几步?

首先,要有博士学位,其次,要取得国内外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相应职位,或具有国际一流大学相应职位的学术水平。

但在30年代,清华大学却几次破格提拔一名初中毕业生,先是打破院校制度,聘他为数学系助理员,仅一年半后又打破常规,让他走上讲台给清华学子们教授数学。

中国数学家的故事有哪些

这个人就是华罗庚。

他靠着顽强自学走进清华,从而开启数学人生,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大师,中国第一个提出知识经济的人,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研发的功勋科学家,更为重要的是,他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数学家,是中国现代数学的开创者。

中国数学家的故事有哪些

收起玩心,苦学数学

1910年11月10日,华罗庚出生于江苏金坛县。

父亲经营着一家杂货铺,母亲是一位贤妻良母。因为老来得子,父母对他特别溺爱。

在金坛老人的记忆中,华罗庚从小特别贪玩,经常逃学去看戏,学习成绩不好。

金坛初级中学的数学老师李月波,就很为华罗庚感到头疼,因为他考试经常考60分,有时还不及格。初一升初二时,数学还是补考才得以通过。

老师都不喜欢他,断定他很难有远大的前程,直到一位名为“王维克”的数学老师出现。

王维克从华罗庚字迹潦草、反复涂改的作业中,吃惊地发现华罗庚在用多种方法解题。他不得不承认,这个看上去很不用功的学生,在数学方面极有天赋。

有了王维克的认可,华罗庚对数学的兴趣油然而生。

1925年夏天,华罗庚初中毕业。为了谋个好出路,他考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

正当他潜心求学之际,却收到了父亲寄来的信件。家中杂货铺的生意越来越冷清,已无力负担他的学杂费与食宿费。考虑到父母的艰辛与劳累,华罗庚只好辍学回到金坛。

当他背上行囊返乡时,可能都没想到,他以优秀成绩拿到的初中学历,便成了他一生的最终学历。

勤奋自学,痴迷数学

哪怕辍学回乡,华罗庚也没有放弃数学。无法求学,那就自学。

每天天不亮,华罗庚就早早起床,借着微弱的油灯,拿起数学书本认真研读。

他白天在店铺忙生意,等顾客一走,就迫不及待地埋头看书、解题。

由于痴迷数学,华罗庚做生意时常出错,有时拿错顾客想要的东西,有时给顾客找多了钱。

有一天,杂货铺进来一位老乡,问:“多少钱一支线?”

华罗庚正在计算一道数学难题,一时入了迷,头也不抬脱口而出“853729!”

老乡一听,吓了一跳,“一支棉线怎么会值这么多钱?”

坐在一旁的父亲华老祥赶紧走过来解释,可老乡还是怒气冲冲地走了。

华老祥又气又急,一把抢到华罗庚的算习题,就要往火炉里扔,华罗庚见状赶紧拿起书本离开。

后来只要华老祥看见他读书,直接就动手抢,弄得华罗庚把书本东藏西藏。但华罗庚并没有因为父亲的反对,而动摇自学数学的决心。

只要父亲外出,华罗庚就会偷偷把书拿出来读,在“分秒必争”的学习中,他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

1926年,苏家驹发表论文《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震惊了整个数学界。因为早在1816年,数学家阿贝尔已经证明五次方程式不可解。

受到苏家驹的启发,华罗庚开始研究代数的五次方程式,经过一个月的反复验算,他发现阿贝尔的观点条理清晰,无懈可击,反而苏家驹的解法存在一个错误。

他想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但没写几行就停笔了,他担心反驳大名鼎鼎的教授会引起麻烦。

是王维克老师鼓励他:“就是圣人也难免有错,只要你讲得有道理,苏教授会赞同的。你不必担心,认真去做吧!”华罗庚才把文章写好,寄给了上海的《科学》杂志社。

1930年底,《科学》期刊以来件的形式,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引起了强烈反响。

清华算学系的著名教授熊庆来看到了这篇文章,禁不住拍案叫绝,他被华罗庚的谦逊与智慧所折服,四处打听华罗庚是什么人。

但他查遍了清华大学的归国留学生名录,也没有找到这个“华罗庚”来。

直到数学系一位来自金坛的助教听到后,告诉熊庆来:“华罗庚只是一名初中毕业生,在金坛中学当庶务员。”

熊庆来一听更激动,他极力跟学校有关部门争取,希望能聘任华罗庚,给这个刻苦自学的年轻人一个机会。

几经周折,校方终于答应了熊庆来的请求。

锲而不舍,研习数学

1931年8月,华罗庚背着行李、拄着拐杖,走进清华大学。

能走进这个高等学府,华罗庚倍感珍惜。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除了工作以外,剩余的时间都用来钻研数学。

就这样,华罗庚以惊人的勤奋和毅力,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攻下了算学系专业的全部课程,并自学了英文、法文和德文。

1933年,华罗庚再次被破格提升为助教,在清华算学系教授微积分。

从初中毕业生到清华大学教员,他前后大约花了6年半的时间,并发表了20几篇高质量的数论论文。

25岁时,华罗庚已是闻名于国际的青年学者,开始走向更广阔的数学天地。

1936年,华罗庚在基金会的资助下,前往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

导师哈代非常欣赏他,知道他只有初中学历,极力鼓励他攻读博士学位。

当时的剑桥可以说是世界数学中心,云集了许多数学名师,对于一个数学家来说,能够成为剑桥的博士,是他一生的骄傲。

可即便导师告诉他,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华罗庚也不想申请。对他来说,博士学位并不是最重要的,能为祖国的数学建设,引入最有价值的思想,才是他最想要的。

在剑桥,华罗庚很忙。他忙着听每位数学大师的讲学,同时听七八门课,笔记记了厚厚一沓。

在剑桥的两年时间,华罗庚先后写下18篇论文,发表在英、苏、印度、法德等国家的数学刊物上,因为在多个数学世纪难题发现了大的突破,而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成为了一名颇有影响力的数学家。

如果华罗庚愿意,他可以继续在英国研学,成为一名出色的数学博士,甚至成为一名大科学家,但他选择了回归祖国。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大片国土沦陷。

听闻国家有难,华罗庚立刻返回中国,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积极传播爱国思想,掩护受到镇压的爱国学子。

为了节约开支,维持生活,他只好带着家人搬到离城五公里外的黄土坡村,住在一个防空洞里。

他常常熬到深夜,在昏暗的油灯下,钻研数学难题,对频繁响起的防空警报,听而不闻。

每次轰炸过后,防空洞都会掉下一层土在书本上,华罗庚拿起书本抖了抖,继续读书,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

在昆明4年多的时间里,他又发表了20多篇论文,并完成了第一部专著《堆垒素数论》。

助国建设,普及数学

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受到了数学界的关注,他成了蜚声中外的数学家。

此时,国内内战爆发,连年战火、生活贫苦,华罗庚无法继续研究数学,迫不得已他应邀访苏,在苏联科学院潜心研究数学,并先后作了《矩形几何学》《多个复变数函数论》等学术成果。

1948年,华罗庚被伊利诺伊大学聘请为终身教授。在这里,他结识了爱因斯坦,跟着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学习,了解如何发展计算机及相关学科。

但与此同时,他仍旧心系祖国,他常常问自己:“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人的科学研究能力并不比外国人差,为什么中国的数学却这样落后?”一个发展中国数学的图景,在他脑海中开始清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号召漂泊在外的爱国学子回国,共同建设祖国。华罗庚觉得实现祖国数学蓝图的机会来了。

他坚信新政府会重视数学、重视科学,于是放弃了国外恬静的生活,丢下了洋房、汽车和优厚的工资,带着妻子和3个孩子,克服重重困难回到了中国。

回到清华不久,一副重担就落在了他肩上,中国科学院请他筹建数学研究所。

华罗庚起早摸黑,夜以继日地工作。数学所成立后,当务之急是要为中国数学培养一批接班人。他始终记得毛主席曾对他说的:“你也是苦出身,要为国家多培养一些人才来。”

为了让数学真正地走进人群,走进生活。华罗庚开始研究国外应用数学的发展,并查阅了大量的外文资料,经过反复地假设、论证,最后选定了统筹法和优选法,作为中国应用数学的发展起点。

为了研究“双法”,华罗庚亲自率队来到了北京774厂,开始了统筹法的试点工作。

他这一去就连续待了8个月,可结果却收效甚微,大家不得不无功而返。但华罗庚没有放弃,在铁道兵制副司令员郭维诚的邀请下,再次率队来到成昆铁路建设工地试验“双法”。

工地位于崇山峻岭之间,地势陡峭、道路崎岖,华罗庚每天拄着拐杖,在悬崖峭壁边艰难穿行,日复一日,不舍昼夜,终于拿出了运输方案,并成功加快成昆铁路的施工进度,提高了工程质量。

此后20年的时间,华罗庚几乎跑遍了全中国,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上百个县的工厂、矿山和村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日本做完学术报告后,身体滑了下去,双眼紧闭,再也没有醒过来。

他把这一生都奉献给了数学,哪怕是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还在坚持科普和应用数学。

我为什么要写华罗庚呢?

因为,“坚持不懈”这4个字说来容易,但要做到却并不容易。

正如华罗庚,终身只有初中学历,但却凭着坚持不懈的学习,才有了后来的200篇论文、10部专著,才有了后来的多个大学院士、荣誉博士的头衔。

正如华罗庚,不论是身处何种境地,他始终没有放弃,哪怕是到了生命的尾声,也仍旧奋力为数学界留下些什么。

华罗庚很可贵,但可贵的是他的坚持。

也许,你我都无法成为下一个“华罗庚”,但只要我们足够坚持,至少,我们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16i.cc/post/4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