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运营技巧正文

伏姓的来历和历史有哪些 关于伏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

hezhisheng026 运营技巧 2023-12-06 17:30:01 52 0

百家姓伏姓的由来是怎样的?你对姓伏起源、伏姓的来源熟悉吗?伏姓的郡望堂号是什么?伏姓家族有哪些名人?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姓氏伏方面的基础知识,供大家参考!

(一)伏姓来源历史和典故是什么?伏姓由来是什么?

1、源于风姓

,出自上古太昊年间伏羲氏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2、源于改姓,

出自南北朝时期名人侯植,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3、源于鲜卑族

,出自汉朝时期鲜卑拓跋氏族乞伏部,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4、源于风姓

,出自春秋时期鲁国伏不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5、源于西羌族

,出自南北朝时期西羌伏侯龙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6、源于匈奴族,

出自南北朝时期阿至罗国国王阿伏至罗,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二)伏姓始祖是谁?伏姓是谁的后代?

伏羲、伏不齐(宓不齐、宓子贱)

。即太昊,风姓。出身于甘肃省天水市,现天水市有伏羲庙,朝圣的游人极多。他率各部落沿黄河南下到河南淮阳。传说他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故称太昊。教民结网、打猎、饲养畜禽以充厨,故又称包。他始画八卦,造书契、建都于陈州古称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在位115年。正姓氏,制嫁娶。取各部落的特色:鳄之头,蛇之身,鹰之爪,鱼之鳞,虎之眼,组成新的图腾――龙。自封为龙师,定龙宫,现留龙湖。龙成为中华民簇大团结的簇徽,龙成为华夏民簇新的图腾。华夏子孙称之为――龙的传人由此而来!淮阳县有保存完好的天下第一陵――伏羲陵。每年二月二至三月三,朝祖祭陵的人络绎不绝,多时达十万多人次。

(三)伏姓人口分布在中国哪些地方?伏姓祖籍在哪里?

伏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十四位门阀。

据《郡望百姓家》记载:伏氏望出京兆郡。又据《元和姓纂》记载,伏氏望出太原、高阳、平昌。远古时有位伟大的部落首领,叫伏羲,传说八卦就是他所创。还有传说他和女娲繁殖了子孙。伏羲生活的年代,稍晚于炎帝和黄帝。伏姓的始祖,就是伏羲。伏羲又称作宓羲,宓和伏,在上古是同一字,有的古书说伏羲的后代,有姓宓的。先人中最出名的是:〔伏生〕秦朝人,秦始皇建立秦朝后,为了天下人都听他的,不想别的主意,就将读书人活埋了,将书都烧了,就是焚书坑儒的故事。伏生就偷偷将一部上古典藉《尚书》臧在墙壁里。汉朝建立后,又重用知识分子,伏生取出墙内的书,除损坏的部分,还剩二十多篇。那时有学问的人剩下没几个了,汉文帝就赶快派了人来向伏生求学,学习尚书,并传抄这部经典。伏姓迁徙地涉及大江南北的古帝,后裔或支族的分布也是很广泛的,理出个头绪来,无疑是对伏姓子孙寻根有益的。同时,从其后裔的分布状况中,亦可反转过来省视其悠久的传说史,从而进一步佐证伏羲氏是有其人的。此外,从伏姓(宓姓)的形成情况看,故里天水在进入阶级社会后,长期处在戎族居地,经济、文化不如黄河中下游,导致伏姓宗教未在天水地区形成,出现伏姓由东向西播迁的走向。这是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相符合的。

(四)伏姓郡望在什么地方?伏姓郡望堂号是什么?

郡望

1、太原府

: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

2、高阳郡

: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

3、平昌郡

:即顿邱郡。据《宋书・州郡志》记载:“顿邱,二汉属东郡,魏属阳平,晋武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分淮阳置顿邱郡,县属焉。”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清丰县。

4、安丘县

:汉朝时期置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安丘县西南部。

堂号

1、太原堂

:以望立堂。

2、高阳堂

:以望立堂。

3、平昌堂

:以望立堂。

4、安丘堂

:以望立堂。

5、鸣琴堂

:春秋的时候,孔子的弟子伏不齐为单父宰。不齐是一个很仁爱的人,而且他很有才智,他每天只弹琴作乐,看来不象他的同学巫子期治单父表现得勤劳。但是单父仍然被他治理得很好。人们夸奖他是“鸣琴而治”,所以叫作“鸣琴堂”,孔子夸奖他有“王佐之才”。

6、藏授堂

:伏胜,字子贱,春秋时博士,历史上称之为“伏生”。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壁里。到了汉高祖灭了秦朝以后,伏生扒开墙壁,见书发霉损坏了一些,还剩二十一卷。伏生便在齐、鲁一带聚徒讲授。在汉文帝执政时期,他已九十多岁了,汉文帝派太常史掌故错跟伏生学《尚书》,由伏生的女儿口授,错逐一记录下来。就是今文《尚书》。

(五)伏姓家族名人有哪些?伏姓历史名人简介

1、伏胜

:字子贱。汉朝时济南人。生于周郝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卒于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61年),享年99岁。为伏羲的后裔,其近祖由淮阳陈国迁到鲁国(今山东南部的济南)。原来是秦国的博士,世称伏生。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伏生是时九十余岁,老不能行,文帝便遣太常事史掌故晁错前往求教,得29篇即是今之传世的《尚书》。自己撰有《尚书大传》。成为文学派的开山祖师。后世人极为推崇尊拜――追封为乘氏佰,尊为圣人,进文庙与孔子一起,享受万民祭祀。

2、伏恭

:字叔齐,朗邪东武人(今山东诸城人)东汉明帝宰相。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任剧县令.常山太守等职,为官公正廉洁并以施惠政办学校闻名。明帝永平二年(59年)迁任太仆。永平四年拜相,任司空。永平十三年以病辞相。东汉章帝元和元年(84年)卒,终年90岁。伏无忌博学多识,继承家学,传习儒业。永和元年(公元136年)与仪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年》元嘉年间(公元151-152年)无忌受诏与黄景共撰《汉纪》。此时,无忌利用校书便利,广为收集史料又加以整理删削,编成《伏侯注》一书。

3、伏湛

:字惠公,琅邪东武人(山东诸城)东汉光武帝宰相。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16i.cc/post/48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