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知识正文

历史上的盗墓是什么样的?(中国人盗墓史)

hezhisheng026 生活知识 2022-11-23 12:10:02 174 0

中国人盗墓史(历史上的盗墓是什么样的?)

发丘印,摸金符,护身不护鬼吹灯。

窨沉棺,青铜椁,八字不硬莫近前。

竖葬坑,匣子坟,搬山卸岭绕着走。

赤衣凶,笑面尸,鬼笑莫如听鬼哭。——天下霸唱

盗墓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考古学这门学问诞生之前,盗墓的职业就存在了。考古是一门科学,盗墓则是破坏科学,但是盗墓与考古并不能简单地一刀两断。历史上真实的盗墓贼是否像电视剧中那样通天晓地、法力无边呢?今天,小K想为大家讲讲历史上有过记载的真实存在过的盗墓族。

历史上的盗墓是什么样的?真的那么恐怖吗?

关于盗墓最早在《吕氏春秋》就有过记载:

具珠玉玩好财物宝器甚多,无不抇之物。——《吕氏春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宝贝多的墓,没有不被挖掘的。可见,盗墓这一职业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

官盗

在历史上,有过记载的官府盗墓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曾写过一篇名叫《为袁绍榭豫州文》的文章讨伐曹操。文中说到:

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遇隳突,无骸不露。

这段话大致意思是说,曹操亲自率领士兵挖掘汉代梁孝王的墓,之后还不满足,专门设置了发丘中朗和摸金校尉两个官职,简直就是十恶不赦。因为陈琳的文章,曹操荣登盗墓祖师爷的宝座。

历史上的盗墓是什么样的?真的那么恐怖吗?

但是,在三国这段历史中,并没有其他关于曹操盗墓的记载,并且考古学家在80年代从汉梁孝王的墓中曾发掘出2万多件珍贵文物,如果曹操真的带人去盗墓,为什么会留下这么多东西呢。众所周知,袁绍让陈琳写这篇檄文目的便是讨伐曹操,所以陈琳在这之中有没有夸大便不得而知了。

曹操可能没有设立发丘中朗和摸金校尉,但是在《南史卷二宋本纪》中曾有明确的记载,南宋的第六位皇帝刘子业看到陈琳的文章后,效仿曹操设立了盗墓官一职,这也是正史记载中第一次帝王设置盗墓的官职,也是唯一的一次

民盗团伙

民间盗墓团伙的历史也许可以追溯到更久,但是从古至今盗墓一直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尤其在迷信之风盛行的古代,盗墓这桩“损阴德”的事情是完全上不了台面的。所以大部分所谓的盗墓门派都是近现代小说的虚构,民间可能并不存在真正的门派之说。

盗墓虽然能一夜暴富,但是承受的风险是非常高的。盗墓贼一般都是2、3个人合伙行动,一个人挖土,另一个人则要去清土;下到墓室拿东西时,也需要有人在上面望风和接东西,防止被官兵抓住。一般在一起盗墓的都是有点血缘关系的亲戚,通常是为了防止在洞口接东西的人独吞财物,把人直接埋进墓里,有点血缘关系风险会小很多。

真实的盗墓生活并不像电视剧中演绎的,盗墓贼们并不是那么通晓天地的。许多有价值的墓往往是机关重重,盗墓者们稍有不慎,便会葬身于墓室中。另外,中国历史上的各朝各代大部分是抵制民间盗墓行为的。很多朝代甚至予以重刑处置,《大明律》中曾有明确的律法:凡发掘坟冢见棺椁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已见棺椁见尸者,矫形;发而未至棺椁者,杖一百、徒三年。可见盗墓贼一旦被抓,基本就等于被判了死刑,所以盗墓贼们一直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文学作品中的盗墓派

虽然在历史上盗墓可能并未出现过帮派,但是现在文学作品曾将盗墓分为四大门派:摸金派、发丘派、翻山派和卸岭派。备受读者欢迎的盗墓题材小说《鬼吹灯》便是摸金派的故事。

四大门派有不同的盗墓作风和人群特点,比如摸金派每次下墓只拿走一两件名器,做事喜欢留后路,给同行留饭吃。发丘派则人人手持一枚写有“天官赐福、百无禁忌”的丘铜符,据说邪武皆避持符者。搬山派又称搬山道人,此派盗墓者经常扮成道士的模样,游遍各地与当地的年长者打听关于墓的事情,搬山派常用破坏的方式盗墓,不留后手,一味求财。卸岭派传说开创者是一个土匪头子,之后招揽的均是力大无穷者。

盗墓题材的小说作品数不胜数,它们往往因为上古的神秘感、极强的故事性和悬疑恐怖的节奏,而备受读者的喜爱。

内容简介:

上世纪80年代,摸金校尉“三人组”决定金盆洗手,做点正当的生意。

不料三人一次去西安收古董文物之时,被一个叫马老娃子的主陷害,差点丢了性命。无意之中进了秦王玄宫,死里逃生,从墓里带出一只鎏金铁盒。

鎏金铁盒是一部金书,乃西夏镇国之宝,过去几千年也不会损毁。此物一出,各路人马纷纷涌动。摸金三人组发现流传千年的惊天秘密。

他们再次出发,准备进入“亡者的世界”,迎接他们的将是一场扑朔迷离的冥界之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16i.cc/post/3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