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正文

亚麻跌是什么意思(日语床上用语亚麻得)

hezhisheng026 热点资讯 2023-02-17 08:05:01 460 0

以前有一档很火的演说类节目《超级演说家》。这个节目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它有一期的演说主题叫“语言的力量”。

语言的力量无处不在:人际交往、信息交互、知识传递、娱乐消遣,甚至粗口骂街,哪儿都离不开语言。

而语言是庞杂、包容、富于差异和变化的。这里面学问很多,值得玩味和思考的东西自然也就很多。

比方说,在进行地名英译中时,同样的是两个“land”, Iceland怎么就得译成冰岛而不是艾斯岛呢?Greenland怎么就得译成格陵兰岛而不是绿岛呢?

在中文里,“他” “妈” “的”,一个代词,一个名词,一个助词,三个正儿八经的汉字加起来怎么就成了骂街的话呢?

日语里的“やめて”(音译过来叫“亚麻跌”),意思是“不要,住手”。怎么在当代中国年轻人群里中一说这个词,就会引来爽朗的笑声呢?

由此可见语言的复杂和光怪陆离会引发非常神奇的反应,也很容易带来诸多的分歧与争论。有很多由语言引发的争论,非常戏剧化,非常有意思,值得咂摸品鉴一番。

今天我们就一起回顾下,在历史的长河里,那些很有趣的语言故事。

川普一家的语言问题

川普通过推特闹出过不少笑话,还记得“covfefe”的梗吗?“covfefe”一词本不存在,它是在推特上被川普造出来的,并且引发了美国网友的疯狂围观。

这一后现代风格浓郁的词汇被很多媒体认为是coverage的“变体”,他们觉得川普推特上的金句可能是想说“尽管媒体持续报道负面新闻”。

之后白宫方面表示总统已经明了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但网友们显然会拿着这个梗玩好久。

这个笑话也充分展现川普在语言上的特立独行。不过在语言方面的“独特”似乎是川普一家子的门风。

他女儿伊万卡被记者指出在很多公开声明中都涉嫌误用单词。这个对语言相当敏感的记者叫伊芙•裴瑟(Eve Peyser),她也把这些被误用的单词记录了下来。小裴告诉我们伊万卡涉嫌误用的词汇包括以下这些:

>>>>

Relative-相对的

My husband keeps incredibly long hours, so I try to keep mine on a relative basis.

我丈夫的工作时间长得令人难以置信,所以我尽量保持相对的工作时间。

>>>>

Otherwise-否则

Cuddling my little nephew Luke, the best part of an otherwise incredible day!

抱着我的小侄子卢克,这是否则不可思议的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

>>>>

Indeniably(正确拼写是undeniably)- 不可否认

Indeniably it’s very expensive to raise children.

“不可否认”,抚养孩子是非常昂贵的。

美苏冷战里的翻译学问

翻译是一门精深的学问,也正因为翻译里面的门道太多,再加上不同语言自身的特点,使得翻译过程中的谬误(或者说不精准)很难被完全规避。一些微小的翻译错误值得咂摸品鉴,甚有趣味;但若是把这些小错误和政治挂钩,那就绝非是趣味了,很可能变成一记政治炸雷。

1956年,前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Nikita Khruschev)在莫斯科的一次活动中对西方大使说“My vas pokhoronim”。这是一个俄语习语,意思是“我们会比你们活得久”——换句话说就是,从长远来看,共产主义会占上风。在核军备竞赛的背景下,这句话被翻译为英文“We will bury you”(我们将埋葬你们)——含义更加险恶,这句话还登上了西方报纸的头版。五年后,古巴导弹危机将苏联和美国推到了核战争的边缘。

Gay就代表同性恋吗?

现在我们只要提起“gay”,就会下意识地翻译为“同性恋”,更细致点儿的就说“男同”。但实际上gay这个词还有很多别的含义,“同性恋”也并非它的主要含义。

咱们看下韦氏词典对“gay”的解析

显然,gay这个词除了同性恋,还代表快乐、愉悦。

1990年,一位匿名记者为《新闻周刊》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请归还gay这个词的其他含义"。

该记者表示:“我完全不关心同性恋在他们自己的家里如何对待彼此.....但我期待gay这个词的其他含义的回归。Gay曾经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词,经常出现在诗歌和散文中,要知道莎士比亚可使用了它12次。”

Gay的单一用法确实在好几种语言中都存在争议,尤其是在英语中。

现如今的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同志”一词有了另一重含义,那就是同性恋者。但这一含义并未列入《现代汉语词典》中“同志”一词的条目下,一位编纂者告诉BBC,他们“不想让人们注意到它更口语化的含义”。

政府语言太“艰难”

十年前,英国政府部门晦涩难懂的政府语言让他们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下议院公共行政特别委员会还就此撰写了一份报告。在报告中,他们援引了文化部长泰莎•乔威尔(Tessa Jowell)的评论:“我有一份‘胡言乱语清单’——那是我们在开会的时候,我记录下的一些我们使用的荒谬语言。”

报告还写道:“我们在这个不真实的世界中使用着不可爱的语言,包括roll-outs(推出)、step changes(步骤变更)、public domains(公共领域)、 fit for purposes(符合目的)、stakeholder engagements(利益相关者参与)、across the pieces(各个部分)、win-wins(双赢)、level playing fields(公平竞争的环境)、going forwards(前进)。”

迈克尔•戈夫(Michael Gove)是当时的一位保守党政客。在仕途大好的同时,他也对晦涩艰深的政府语言提出指责:“自从成为议会的议员,我实际上已经在学习一门新语言了.......从来没有人使用过一个简单的英语词汇.......”

美国总统拼错四级词汇?

“Nuclear”(核)这个词是个老牌的四级词汇,再加上它频繁出现于媒体放送,现在国内的中小学生都会拼这个词了。

但我要是说前美国总统小布什把这词儿拼错了,你敢信吗?而事实就是掌握着地表最强核武库的小布什似乎不走寻常路,管他家的“核”不叫“nuclear”而叫“nucular”。

这波操作着实令人费解,也让小布什遭到了非常多美国老百姓的嘲笑。但在嘲笑背后,实际上“nuclear”这个词在历史上确实被人叫过“nucular”。

这种音节颠倒(syllable-flip)的现象叫“音位变换”(metathesis),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过程。

时代变迁,语言也同样经历着改变。有很多我们现在常用的英语词汇都是经历过音位变换的。例如,马(horse)过去的拼写是hros,鸟(bird)过去的拼写是brid。

黑人怎么念叨英语

黑人英语(Black English)是标准英语的一种变体,使用者多为身处社会下层的美国黑人。它里面有很多非常有趣的语言习惯。例如:

二文法。把going to改成gonna,want to改成wanna,out of改成outta,kind of改成kinda,sort of改成sorta,诸如此类的二文法,已成为一种一新英文文法。

又或者是“be”动词省略。例如标准英语中的“Lucy is coming”放到黑人英语中就成了“Lucy coming”。

近年来美国的黑人英语已逐步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方言,而在历史上,它的使用和发展引起过巨大的争议。

1996年,加州奥克兰的校董会决定将黑人英语(当时很多非裔美国学生的方言),作为一种语言予以认可。

这一举措在当时受到国内各地评论家的攻击,成为美国文化战争的一个主要导火索。随后,克林顿的助手拉姆•伊曼纽尔(Rahm Emanuel)称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巨大的批评声浪也引得当时的黑人领袖杰西•杰克逊(Jesse Jackson)加入了讨论,他撰文称:“在奥克兰,黑人英语成为第二语言引发了一些疯狂。”

从那之后,关于黑人英语的批评和攻击持续了很多年。据《经济学人》报道:“从那时起,任何对黑人英语的认可都会让人们异常气愤。”

与很多评论家的指责相反的,是美国语言学协会的观点。他们认为将黑人英语定义为“俚语”“变体”“懒惰”“有缺陷”“不合语法”或“蹩脚的英语”是不正确的,而且是具有歧视性的。他们同时指出:来自其他国家的证据表明,在课堂上使用黑人英语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不定式可以分开吗?

I want to fully enjoy my vacation.

你觉得这句话有语病吗?你可能会一下子犯迷糊,毕竟英语语法知识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古记忆。

我们来瞟一眼一篇高中英语阅读理解中的文章,这篇文章里就有“want to fully enjoy”这样的表达。

这也就表明在英语中把不定式分开是符合语言规范的——to和动词之间可以放其他成分。

但是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这样的表达方式被认为是错误的。当时的英语教学,以及一些规范的出版物(如斯特伦克和怀特所著的《风格的要素》),都坚持着to和动词之间不允许放任何成分的原则。

不过这一原则在历史发展中并不那么固若金汤。1983年出版的《芝加哥手册》(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业内最权威的英文写作指导手册)就放弃了曾经的金科玉律;而到了今天,坚持不定式不可分开已经成为了少数人的癖好。

其实这条规则的起源一直是个谜。它最早出现在1803年的一本语法指南中。但实际上,几百年来,讲英语的人一直在把不定式分开。可以说这个规则从未被严格遵守,但它却又被很多人所熟悉并且重视,这个现象非常有趣。

维特根斯坦说:“哲学就是对语言的误用。”

光怪陆离的语言构建着光怪陆离的社会,它所带来的很多争论,作为事件,轰动一时;作为故事,妙趣横生;作为历史,回声悠长。

我们人类一路从史前走到今天,语言真可谓是功不可没,而这些语言的故事,也将和人类一起,奔向未来。

参考资料:

David Shariatmadari. Language wars: the 19 greatest linguistic spats of all time.

(2019-06-17)[2019-08-20].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19/jun/17/language-wars-18-greatest-linguistic-spats

Chris Cillizza. 'Covfefe' tells you all you need to know about Donald Trump. (2017-06-01)[2019-08-30]. https://edition.cnn.com/2017/05/31/politics/donald-trump-covfefe/index.html

Nuclear vs Nucular - What's the difference? [2019-08-20]. https://wikidiff.com/nucular/nuclear

Vinson Cunningham. The Case for Black English. (2017-05-08)[2019-08-30].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7/05/15/the-case-for-black-english

Steven Pinker. 10 ‘Grammar Rules’ It’s OK To Break (Sometimes). (2014-08-26)[2019-08-30].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14/aug/15/steven-pinker-10-grammar-rules-break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16i.cc/post/20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