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技术综合正文

巴尔扎克雕像(放纵与成就齐飞的巴尔扎克)

hezhisheng026 技术综合 2023-02-10 10:45:01 120 0

巴尔扎克雕像(放纵与成就齐飞的巴尔扎克)

法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自诺贝尔文学奖诞生120年来,一共产生了117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中,法语作家是获奖人数最多的,一共有15人,包括我们所熟悉的罗曼罗兰、纪德、加缪、萨特等,都曾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虽然说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一个标准、唯一的衡量标准,但是法国文学的成就与地位还是毋庸置疑的。

在浩瀚如星河的法国文学作品中,有一些非常经典的世界名著享誉全球,有些作品早已被读者们几度翻阅、研究,有些作品即便未曾读过却也耳熟能详,还有些作品,虽然在中国广为流传且有着不错的口碑,但其实在法国本土可能并不是那么地受欢迎。

经典虽是经典,但事实上,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并不怎么好读,看着别人的书单感叹着“哇,看起来不错”,随之被种草买回家中,却发现“死活读不下去”,其实就像马克吐温曾说:“名著就是那种人人都说好,但不怎么读的书。”

为什么别人都叫好、评分那么高的经典名著,自己却常常“不知所云”?那些名著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以及我们又该如何去阅读一部世界名著?《世界名著大师课》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答案。


与“大师课”得再相遇

这已经不是我阅读的第一套《世界名著大师课》了,在去年的时候,《世界名著大师课:英国卷》作为《世界名著大师课》系列的先锋选手,最先与读者见面,从喜马拉雅上的音频课再到纸质书的出版,可以说我是一路追随过来,而《英国卷》的出版则大大勾起了我的阅读“馋虫”,意犹未尽。

大师课是喜马拉雅推出的“世界名著大师课”精品课系列,它是从上万部作品中,精选出100本传世经典名著,经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等,20所名校的外国文学、中文院系的翻译家和学者名家的精心解读,将这些经典名著中的精华通过一种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分析讲解出来。


还好,《世界名著大师课:法国卷》、《世界名著大师课俄罗斯卷》和《世界名著大师课美国卷》相继出版,并没有等了太久,这次与“大师课”的再度相遇,我选择了文学流派丰富、涉及范围广泛、文学历史悠久的“法国卷”。

很多法国文学家的个人特点都十分鲜明,这让不管喜欢什么题材的读者,都可以在法国文学中找到对应的作品。

譬如喜欢批判现实主义的,那去看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的大文豪巴尔扎克的巨作《人间喜剧》准没错;喜欢存在主义文学的,百思特网不如我们来聊一聊你是喜欢加缪,还是更爱读萨特呢;喜欢研究高深难懂的意识流的,那一定听说过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不爱长篇爱短篇的话,又怎么可以不去读一读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莫泊桑呢……

太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法国文学家,创作了太多辉煌经典的世界名著,对于这些名著,《世界名著大师课》又呈现了怎样的精彩解读呢?


傅雷让我们知道了《约翰克利斯朵夫》,可它在法国也一样那么“火”吗?

《世界名著大师课:法国卷》中对于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在中国流传甚广的鸿篇巨著,用了一句特别精湛的话来形容——被傅雷救活的法国文学巨著。

什么意思呢?

原来,我国著名的翻译大家傅雷先生,是《约翰克利斯朵夫》最早的译者,这部作品甚至被称为“男人必读的书”,正是因为傅雷先生的翻译,才使得后世后代得以阅读到这么好的一部作品。

根据其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我们可能理所当然地认为,这部作品在它的“出生地”法国,应该也是有着不俗的成就和不凡的地位的。

可事实并非如此。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余中先教授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个天才音乐家跌宕曲折的奋斗史》一篇中,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种情况: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作品,甚至罗曼罗兰的其他名著,譬如《巨人传》,在法国的影响远远不如其他作品。

当然,对于19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罗曼罗兰来说,他的文学成就,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正如那句评价:“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然而,中国读者和法国读者对于罗曼罗兰作品的不同需求,形成了他在“本土”不火中国火的现象。


原来你是这样的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的大名简直如雷贯耳,即便我们没有读过全部的《人间喜剧》,也会对其中经典的几部非常熟悉,比如《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

在这部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的《人间喜剧》加持之下,巴尔扎克的形象时常被“神话”,睥睨着世间百态,书写着那光怪陆离的现实社会中,每一个形形色色的小人物。

那么现实中的巴尔扎克又是怎样的?他的为人也和他的作品一样神秘而深刻吗?

这么说吧,如果用现代社会中的“追星”现象来形容的话,可能很多人会说:塌房了!

从“颜值”上来说的话,他并不帅,北京师范大学的刘洪涛教授在《<欧也妮葛朗台>:金钱原则统治下的异化人生》一文中,通过雕塑家罗丹塑造的巴尔扎克雕像来反映了巴尔扎克的样貌:

“看起来有点‘邪’……巴尔扎克像一头咆哮的困兽,也像一只满腹欲望的蛤蟆。”


这里的“欲望”二字就非常值得品味了,不仅是对于金钱的欲望,对于奢侈生活的欲望,还有肉体上的欲望。

巴尔扎克对于文学有着非比寻常的热情和热爱,当然,也对功成名就有着执着地追求,于是,巴尔扎克辞掉了收入稳定的律师工作,转而专心投身于文学创作当中。

经历过创作悲剧的失败、创办出版公司和印刷厂的债台高筑等一系列打击,巴尔扎克靠着对于事业又有着一股拼劲儿,他坚韧不拔地熬过了创业准备期,付出过许多艰苦卓绝的努力,他在那一时期的经历也无疑成为他创作《人间喜剧》的最好素材。

随着后来的成功,巴尔扎克着实赚了不少钱,但却更加“缺钱”,这使得他不得不夜以继日地拼命写作。

拿着那么多的稿费和版税,巴尔扎克为什么还会如此缺钱呢?

原来,巴尔扎克用的钱比赚的钱还要多,他频繁出入巴黎的上流社会,喜好结交达官贵人,因此,他不仅剩不下钱,反而还欠了很多钱。

与此同时,巴尔扎克在男女关系这件事情上,也着实有些乱糟糟,关于巴尔扎克的“爱情故事”,其精彩程度怕是不亚于百思特网现在的电视剧了。


关于更多名百思特网著与文学大师的背后故事,《世界名著大师课》总会带来不一样的精彩与视角,经典名著总是常读常新,每一次的翻阅都会带来不同的收获,正如法国文学家雨果所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16i.cc/post/19519.html